所有历史学家都会承认,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大爆发都与战争有关,特别是在工业时代,战争是技术进步的第一动力。
虽然冷战不是战争,但是冷战对推动技术进步的贡献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
说白了,冷战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是一种通过非直接战争方式进行的全面国家对抗,而科技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在工业时代,科技实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效率,然后与人口、资源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而工业实力正是工业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头号指标。
如果说工业是基础,那么科技就是工业的基础。
对此,任何一名政治家都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
说白了,在人口总量有限、也就是劳动力有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工业总产量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而要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就得提高科技水平,因此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科技都极为重要。 ”猪猪岛小说“
对中国来说,也不例外。
虽然在人口规模、资源总量上,中国远远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七零年,中国的人口总量超过五亿,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仅有一亿,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十倍,本土的石油、煤炭、铁矿石等等资源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数十倍。如果算上海外资源的话,差距就更加明显了。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足以让中国稳操胜券,因为庞大的人口规模也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消耗。更重要的是,这仅仅是中国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比,如果以集团做对比的话,优势就没有这么明显了。
中国的核心集团为东亚与东南亚,包括朝鲜半岛、日本、琉球王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国家。而中国自身在核心集团中占的比重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之间。比如,中国的人口数量占比为百分之六十八,国土面积占比为百分之七十四。重要战略资源占比在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之间。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其核心集团中占的比重就低得多了。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核心集团为欧洲大陆,包括北欧的挪威、东欧的俄国、南欧的希腊与巴尔干半岛地区、西欧从荷兰到西班牙、以及中欧的波兰等国。而德意志第二帝国自身在核心集团中占的比重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间,比如其经济总量,仅占核心集团的百分之三十七。
以集团对抗的话,中国的优势还不到一倍。
显然,这个优势并不足以让中国高枕无忧。
别忘了,中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势力范围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拥有上千处军事基地与数十个盟国、以及友好国家。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是地区性大国,其主要势力范围就在欧洲大陆附近。
这就意味着,为了维持霸权。中国的消耗量比德意志第二低估高得多。
冷战爆发后,就有学者提出,中国要想维持霸主地位,综合国力必须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两倍。
也就是说,只要低于这个限度。那么中国的霸权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当然,这个论断并不完全准确。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保住霸权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即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战后,中国面对的。正是“守江山”的问题。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得不承认,只有中国具备全球影响力。
维持这个地位,意味着中国需要拥有巨大的优势。
能够给中国带来这个优势的,也就只有科学技术了。
正是如此,中国的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科学技术,甚至专门成立了科技部。此外,中国民间也极为重视科学技术,除了企业重视科研投资之外,一些有识之士也在积极鼓励科技发展。
比如,在大战期间依靠生产特种刀具发家的江名海在一九五四年去世的时候,没有把万贯家产留给他的子女,而是把名下所有产业交给了一家信托基金,创建了“江氏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奖”,用每年的收益来奖励在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工程、数学、社会科学与经济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并且为这些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其科研成果为全民共享。
虽然已经有了诺贝尔奖,但是“江名海奖”的意义更加重大
本章尚未读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